跳至主要內容

眼睛是靈魂之窗,可以讓我們看見世界之美,隨著科技進步、網路資訊蓬勃發展,電子設備的功能越來越多元,無論是工作、娛樂、社交或是學習新知,幾乎只要一台智慧型手機或是平板都能包辦,這也直接改變人們對於3C產品的使用習慣,一整天眼睛幾乎都是近距離面對電子產品,這樣的用眼習慣使得眼疾在現代人群中變得更加普遍,甚至開始有年輕化的趨勢。

 

常見眼疾種類

1.黃斑部病變:

症狀:視力模糊、視覺顏色褪色、物體扭曲變形;視野中心出現黑暗或空白區域。

黃斑部位於眼睛視網膜中央,負責精細視力,用以閱讀、駕駛、辨識人臉或顏色及觀看物體細節,是視覺最敏感的區域。造成黃斑部功能衰退的原因可能和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(Neovascular Age-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, nAMD )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(Diabetic Macular Edema, DME ),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。50歲以上民眾(註1)、糖尿病患者、有黃斑部病變的家族病史等高風險族群,都要記得定期檢測,才能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。

 

2. 視網膜剝離: 

症狀:視力減退、突然出現飛蚊症並伴隨閃光、視覺出現黑影或線條、視物扭曲變形,甚至失明。

視網膜位於眼球後方,內層和色素上皮緊密接合,但網膜發生孔裂時,就會導致膠狀玻璃體滲入其中,進而讓視網膜剝離。原發性視網膜剝離發生原因與年齡、外傷、遺傳、高度近視有關,而繼發性視網膜剝離常起因於眼疾,例如嚴重發炎、眼部腫瘤、糖尿病等。

 

3.白內障:

症狀:視力模糊或減退、畏光、眼前出現黑點、影像重疊、眩光。

白內障主因是眼睛水晶體硬化、混濁,進而造成視力障礙,就如同相機的鏡頭不乾淨,拍出來的照片當然也會不清晰一樣。通常50歲之後,罹患白內障的機率就會跟著提升,因此中年之後最好多留意視力的狀況。

 

4.青光眼:

症狀:畏光、眼睛腫痛、頭痛、視力模糊、眼球發紅、噁心、嘔吐。

被稱為「視力小偷」的青光眼,是一種不可逆的視神經萎縮疾病,也是全球致盲第二大原因。青光眼不僅只老年人會遇到,近年來隨著高度近視盛行有年輕化的趨勢。根據統計青光眼造成失明的機率約25%左右,當眼睛排出房水功能出了問題,眼壓會跟著升高,進而壓迫到視神經,長期下來就會引發視力缺損的狀況。由於青光眼初期視力不一定會變差,只有視力模糊或視野些微縮小等不明顯症狀,且視野缺損通常從周邊開始,當中心視力還正常時,患者不會有明顯感受,加上兩眼視野會重疊互補,即使一眼出現問題,還有另一眼視力補償,因此發現時通常已失去大部分視野且不可逆。建議高危險群如青光眼家族病史、高度近視、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35歲起應定期檢測2,才能防患於未然,遠離失明危機。

 

視力日常保健秘訣

許多常見的眼疾在初期症狀都十分不明顯,一旦確診往往已相當嚴重,所以預防保健就顯得格外重要,想要擁有明亮又健康的雙眼,不妨參考以下護眼訣竅:

 

  1. 維持良好作息: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,幫助體內激素正常分泌運作。
  2. 勿過度使用眼睛:盡可能用眼30分鐘、休息10分鐘。
  3. 避免陽光直射眼睛:外出時記得戴太陽眼鏡,以減少紫外線的傷害。
  4. 減少菸害:香菸也是造成視力惡化的元兇之一,應避免吸菸或接觸二手菸。
  5. 控制好三高:保持血壓、血糖及血脂的穩定性,有助於維持眼壓正常。
  6. 定期檢查視力:正常情況下,每年應進行一次視力檢查,有問題時才能及時發現。
  7. 多攝取護眼營養素:維生素A、C、E、胡蘿蔔素及魚油等營養素,能發揮保護雙眼的作用,建議可多食用深綠色蔬菜、南瓜、胡蘿蔔、莓果類及魚類等天然食材。

除了做好上述的預防措施外,風險控管也是十分重要,可趁眼睛狀況良好時儘早規劃眼科相關保險,以達到更完整的保障喔!

 

 

註1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2023/4/6 《What Is Macular Degeneration?》

https://www.aao.org/eye-health/diseases/amd-macular-degeneration

 

註2: 青光眼七大篩檢項目:

眼壓測量、眼底檢查、隅角鏡檢查、視野檢查、電腦斷層掃描(OCT)、測量中心角膜厚度、彩色眼底攝影

 

黃斑部病變自我檢查方法 - 阿姆斯勒方格表(Amsler grid) https://mchubb.tw/OFvHY(請多利用此方格表,每周1-2次為自己與家中長者做檢測)